更新自我

Be a new homunculus

2015 年 7 月 26 日

我发现一个心理技巧,对处理许多阴郁低落情绪都有帮助,尤其是负罪感:

当你有负罪感时,不妨试着闭上眼睛片刻。当重新睁开时,想象你已拥有一个全新的自我(homunculus,小人、人偶,本文翻译为「小人」「自我」)。

“脑中小人”是人的微型化身。关于大脑如何运作,有经典的小人谬误,认为自我意识是个小人,坐在脑中通过双目生成的图像观察世界。

人们很容易接受他们是在自己脑袋里住着的小人,这个小人能操控双手、开合嘴巴,还能决定身体该往哪里移动等——仿佛一切行动都由它主宰。当然,脑中并不存在小人(毕竟如果小人在操纵,那么谁操纵小人呢?),但有时装作有这么个小人会很有意思。特别是当你扮演一个刚走下流水线、刚被安装入这具身躯的新小人时,会格外有趣。

闭上眼,想象自己刚进入这副身躯。睁眼时,以原初的觉察重新审视此刻的自己。搓热双手,环顾四周,重新认知此刻置身的时空。向内心发问:这副身躯最珍视什么,以及你为何而奋斗?梳理既定计划与待办事项,盘点记忆库中的待尽之责。

是时候来场大扫除了:这些小人一上年纪就容易犯糊涂,你取代的那个旧小人估计积压了不少无用差事而不自知。作为新上任的小人,你自然有权大刀阔斧地删减冗余。仔细查看清单后你或许会惊叹:「对了,得取消和那位的午餐约定——这副身体为这件事犯怵好久了。还有,这家伙居然花大把时间因上周失败的约会而内疚?这种情绪包袱对现任小人可是毫无价值,直接清空!咦?今天明明想锻炼的,怎么日程上根本没排这事儿?得赶紧补回来。」

作为一个新的脑中小人,没有义务传播旧小人的错误,这可能是一种相当大的解放。

———

实际上,这是应对沉没成本谬误的经典技巧(也被戏称为「假装自己是刚接管身体的外星人」技巧)。它的巧妙之处在于:当你的意识「刷新」后,新的自我自然无需为前任的沉没成本买单。

假设旧小人买了明天去德克萨斯州的机票,一周后返回,不能退款。它可能对「去德克萨斯州」的计划产生了依恋,就算明显这次旅行不值得时,它也会试图说服自己出发。然而,新小人可不会忠于这种沉没成本:可以不管机票花了多少钱,只评估是否要去旅行。

这种方法对管理负罪感相当有效:新小人能轻易识别挥之不去的负罪感是身体在发出信号,标记旧小人历史操作遗留的系统报错。通常,新小人能采取的恰当行动是排查什么行为导致负罪感,记下哪种认知模式需要重新编程,然后放下内疚感(因为它已经达到了它的目的)。

实际上,负罪感与沉没成本谬误存在深层关联:二者都源于对过去代价的痛苦执着。唯一区别是,负罪感暗含警示——它敦促我们改变环境与思维方式,以防重蹈覆辙。经过练习,可以训练出这样的条件反射将撕心裂肺的负罪感转化为行为模式升级的信号,随即切断无意义的自我谴责。(毕竟,认知模式的塑造需要时间淬炼。)

在过渡期间,不妨尝试扮演全新的自我。当负罪感涌现时,请闭上眼睛,再睁开时已蜕变为崭新的存在。觉察这份负罪感,聆听它传递的信息,真正动笔记录下你想改变的行为习惯。接着用整整五分钟(看着计时器,确保足时)集思广益,探索改变模式的可能性并重塑思维。最后,感恩负罪感带来的启示,从容地与之告别。

久而久之,这种觉察会形成条件反射。但在形成这种条件反射之前,不妨定期刷新自我。就我而言,虽然早已摆脱了负罪感的困扰,至今仍在使用这种「人格切换」方法:它不仅能带来看待世界的新鲜视角,更能显现未曾察觉的自我,这种认知革新往往价值连城。